貴陽景點導游詞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貴陽景點導游詞篇一
真山真水倒處是,花溪布局更天然。
十里河灘明如境,幾步花圃幾農田。
花溪公園的風景以鱗、鳳、龜、蛇四山為中心展開。麟山是花溪公園主峰,外型酷似兇猛的麒麟,披綠掛翠怒目向天發出千錘之音,故而有“云卷青麟”之名。由麟山石條小路盤曲而上,到達半山有一個名叫“飛云岫”的天然石洞,洞外的“飛云閣”在危崖之際可供游人休息觀景。山巔懸巖峭壁,狀如麟角崢嶸,頂端“倚天亭”氣勢蒼勁,依山指天,大有玉樹臨風之態。在麟山頂向下鳥瞰,整個花溪公園美景盡收眼底,飽覽無遺。使人有了“一覽眾山小”的憑空馭氣之感。
鳳山處于田圃阡陌的平地之中,在山頂可見村寨小徑如銀蛇舞龍盤伏在花叢中田野上,龜山如同一年邁老匍匐于公園之中,“山勢西來,河水東去”山中一閣,供游人鬧中取靜,山左“玉棋亭”依稀可見,山右有壩上橋伸出臂膀,與來賓客握手相別。蛇山與龜山遙相呼應,山勢盤曲為三個小岫,岫頂左、中、右分別為“柏亭”、“蛇山亭”和“觀瀑亭”,并在壩上橋與龜山相連。
花溪是山的天府,是亭的世界,更是奇花異草斗艷爭香的圣地也是溪流小河匯集之所在。陽春三月,蝶陣花潮,讓人目不暇接,正是:蝶來風有致,溪去人留影。
貴陽景點導游詞篇二
香紙溝位于貴陽市東北部的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境內,距市區36公里,從貴陽乘車60分鐘便到景區,交通便利。
香紙溝,溝谷深切,峰巒疊嶂,瀑布飛流。這里不僅有著迷人的高原峽谷風光,濃郁的布依風情。最令人稱奇的是景區內保存著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最集中的古法蔡倫造紙作坊系統。當地布依同胞就地取材,以竹為料,從伐竹、破竹、蒸竹、漚竹、水車碾竹、竹簾抄紙等72道工藝流程、均顯得古樸而奇特,這是一種遠古文明,也是一個奇跡,一個秘密。
香紙溝是貴陽境內一顆“綠色寶石,天然氧吧”,是古老蔡倫造紙自然博物館。
香紙溝景區由“龍井灣、鍋底箐、馬腳沖、南靜寺、白水溝、紅子溝、葫蘆沖、方丈溝”等十余個小景區組成,共有七十余個景點。 香紙溝盛產“香紙”主要是民間祭拜時用來焚燒的神圣“紙品”,絕不是現代紙可以隨便代替的。而造紙為什么成為香紙溝人世代相傳的產業呢?個中故事頗為有趣。
話說600多年前的民朝洪武年間,朱元璋“調北增南”時,由湖南的侯爺,越國汪公率領的一支軍隊來到這里屯駐,為祭軍中陣亡將士,在此修碾伐竹造紙做祭品,用香紙做香(因湖南簡稱“湘”),為表思鄉之情,就把這里定為“湘子溝”。后來香紙漸成為當地的特產行業,地名和特產恰同音,地名也就演變成了“香紙溝”。如今,這里的百姓,還供奉著“越國汪公,蔡倫先師”。
貴陽景點導游詞篇三
青巖古鎮,位于貴陽市南郊,距市區約29公里。它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一座建于600年前的軍事古鎮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悠悠古韻,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豆腐果、泡豆腐、豆腐皮、狀元蹄、狀元膀、雞辣角等,養豐富、食法多樣、是青巖的著名小吃。
小小青巖給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當地的美食了。青巖可能是所有古鎮中特色小吃最多的一個了吧。也許是局限于當地的物產,小鎮的傳統特色小吃所用的原料其實并不復雜而特殊,僅僅是一些家常的五谷雜糧、葷腥畜肉而已。但在鎮內巧婦的精妙手藝加工下,一盤盤極有特色的小吃就擺上了桌面。
豆腐圓子是用豆腐捏成圓球狀,再裹上面粉做成的。在油鍋里微微一炸,出鍋的時候黃燦燦的。趁熱蘸點貴州特有的沾水,再整個兒放入嘴里,外脆內軟,甜中帶辣,確是極品的美味。 糕粑稀飯,早餐的首選,藕粉做底,上面放上一個煮熟了的米糕團,看上去煞是可愛誘人,一般吃前先撒上些瓜子、芝麻、花生仁、蜜餞之類的配料,然后用勺子把米糕搗碎,和在藕粉里一勺勺吃,口味甜糯,細滑無比。米豆腐想必幾乎西南的每一個小鎮里都有,可到了青巖這米豆腐也不同了。當地有一種特殊的米豆腐,用綠豆粉和各種蔬菜調和在一起,色澤嫩綠,這樣的配方可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哦。
青巖的美食還有很多,比如蜜汁豬肘、酸湯魚等等,當地還盛產各種山間野菜,處理后擺上飯桌也是極具特色哦。
青巖還有自身特有而遠近馳名的土特產品。玫瑰糖(原名麻片糖)香甜可口,系平正寬家于1874年首戶生產傳承至今的百年老字號。青巖雙花醋也有百歲高齡,至今不衰,其醋液濃稠持碗,色如醬油黑中帶紅,酸味適中,曲香回味悠長而略甜,老貴陽們對它頗為偏愛。古鎮方圓3平方公里,鎮容布局沿襲明、清格局,至今仍存完好的朝門、腰門以及陳舊古老的石柜臺和木柜臺。鎮內祠宇林立,建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共30多座廟宇祠堂,這批古建筑氣勢雄偉、雕梁畫棟,工藝精妙絕倫,令人嘆為觀止。其中不少雖年久失修,大部分仍風韻猶存,頗具觀賞價值。
貴陽景點導游詞篇四
我們來到了貴州西江千江苗寨。當天晚上到達時,從木制吊腳樓的窗子往外望去,一幢幢的吊腳樓樓頂,被一盞盞橙黃色的燈勾勒了出來。這些只能看見輪廓的房頂,遠遠近近,連成一片,像一條條龍舟在夜幕下一比高低;又好似一顆顆星星被天上的仙女們灑落人間,美極了!
住在苗寨的清晨,我往往被窗外潺潺的溪水聲喚醒,隨之一股涼氣撲面而來。這股涼氣新鮮、濕潤,甚至連青草和木頭的香氣,也被它帶了進來,隨即,那一夜的疲倦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心曠神怡、沁人心脾的感覺。
在苗寨時,不論在哪兒,不論在什么時候,只要你看到了苗族姑娘,她們不是戴著銀光閃閃的銀飾,就是頭上扎著一朵還含著露珠的嬌嫩鮮花。而苗族壯年男子,他們身著黃黑相間的背心,頭扎一根黃布條,下穿馬褲,足穿黑布鞋,很有一副好漢的氣慨!
在苗寨,我還欣賞到了苗族舞蹈。只見被銀光閃閃的銀飾和五彩斑斕的苗族服飾打扮的花枝招展的苗族姑娘們,一個個排成一列,踩著輕盈的小碎步出場了。她們的舞步和著男子們演奏的節拍,頭上戴著的銀鈴“叮當叮當”地響,聲音是那么地清脆。
欣賞完了苗族姑娘們的民族舞蹈,我們還品嘗到了苗族人特有的“長桌宴”。顧名思義“長桌宴”就是就餐的人圍坐在一張由好幾張長方形的桌子拼成一個特別長的長桌邊吃飯。宴席上,好客的苗族姑娘們唱著山歌歡迎遠方的客人,她們還把象征著吉祥、如意的紅雞蛋掛在客人們的脖子上。在我們桌邊,還饒有興趣地坐著另一桌人,他們中有老有少,還有很多外國人,這,也體現了“長桌宴”人人平等的寓意。
西江千戶苗寨被我們游完了,但是,這個散發著濃濃民族氣息的村落,被我用大腦拍了下來,永遠存入了我的腦海中。
貴陽景點導游詞篇五
中國古代以山北為陰,山南為陽。“貴陽”因城區位于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以制作樂器“筑”為主,因“竹”與“筑”諧音,故貴陽簡稱“筑”。貴陽市位于祖國西南部的云貴高原上,這里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是旅行游玩的好地方。貴陽在貴州省的中部,是貴州的省會城市。
貴陽市由十一個區、市、縣組成,就好像一個大家庭中的十一個兄弟姐妹。云巖區、南明區、小河區、金陽新區、花溪區、烏當區、白云區、清鎮市、修文縣、息烽縣和開陽縣這十一個兄弟姐妹攜手為貴陽的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家在繁華熱鬧的云巖區,位于貴陽的西北角。這里有貴陽的黔靈公園,園內有被譽為“黔南第一山”的黔靈山。山上古木參天,植被茂密,百鳥鳴唱,集貴州高原靈氣于一身。清泉怪石,隨處可見,經九曲徑可到據今已有300余年歷史的弘福寺,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游客給獼猴喂食,成群的獼猴常與游人嬉戲,園內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讓貴陽更加美麗!
貴陽屬亞熱帶濕潤溫和型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空氣不干燥,四季無風沙,年平均氣溫在15.3℃左右。其中,最熱的七月下旬,平均氣溫為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氣溫是4.6℃。宜人的氣候為貴陽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氣候宜人數貴陽"之譽。貴陽宜人的氣候,美麗的自然風光時刻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投資者到貴陽旅游開發。
貴陽市被稱為“森林之城”貴陽市行政區域內現有林地面積27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1.7%。此外,市區四周群山環抱、林木蒼翠,寬1至7公里,長逾70公里的環城林帶,為貴陽市提供了綠色生態屏障。目前,投資1.1億元人民幣,總長223公里,面積43萬畝的新環城林帶正在建設中,,20xx年前,人均環城林帶面積將達到207平方米。愿我們美麗、和諧的貴陽明天會更好,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讓我們攜手一起創建美好的貴陽!
貴陽景點導游詞篇六
鎮太古鎮位于貴州東部,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輿圖上看,東鄰的湖南湘西中部有一凸出部門,恰像一個楔子,插入貴州東部凹處。鎮遠縣就處在這個凸凹團結部上。不知哪朝哪代哪位老師稱鎮遠為“湘黔派別”,確是慧眼獨具。
鎮太古鎮對象長85公里,南北寬60公里,東部狹長而西部較寬,略呈三角狀,總幅員面積為1878平方公里(合285萬畝),東面與湖南新晃交界;東北部與本省玉屏縣相連;西鄰旋秉;南界劍河、三穗;北連岑鞏、石阡。地形為南北高中間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屬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
鎮太古鎮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溫潤天氣區,一年四序天氣理解,冬無寒冷,夏無酷暑,春秋溫煦。年均勻氣溫為16.4℃。月均勻氣溫以7月為最高,為26.6℃。元月最低,為5.2℃。
鎮太古鎮是世界油桐首要產區之一,汗青上稱鎮遠為“油桐之鄉”。瓜果首要有西瓜、甜瓜、柑桔、六月桃(又稱接桃)、姜黃李、大板栗等,果碩質優,深受接待。
據史書記實,鎮太古稱“豎眼大田溪洞”,屬“鬼方”。從夏到商,世居著荊、梁二州的西南裔,泛稱“荊蠻”。
追本溯源,古代的鎮遠,地處汗青上“五溪蠻”和“百越人”聚居的團結部。宋紹定元年(公元1226年),賜名鎮遠州,“鎮遠”這一名稱以后相沿至今。
鎮遠自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設縣至今,已有2200年的汗青。在2000多年的悠悠汗青長河中,這里的漢、苗、侗等各族人民,在社會糊口的各個規模中,在保持各自傳統特色的同時,豈論是在經濟、文化或風情、習俗等方面,都閃射出彼此融合、取長補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配合前進的吉祥之光,譜寫了一曲曲民族連合和氣的贊歌,配合創造了鎮遠這莊素有“滇楚鎖鑰”、“湘黔咽喉”、“黔東重鎮”、“苗鄉古城”之稱的多民族傳統文化并存的“迷宮”。1986年12月,經國務院核準,鎮遠被定名為汗青文假名城。
民初襄助蔡鍔“倒袁護國”的名將李烈鈞,進駐鎮遠,軍旅之余,于青龍洞、蓮花亭等處題寫了“牂牁江上雨如絲,彩雉理解賦載馳。薏苡滿車依石室,荒藤入夢拜孤祠。全軍熙勃魚龍動,十載丹誠草木知。欲挽銀河滌蒼昊,長風直待發萍時。”和“乾坤入釣竿”等詩詞。抗日戰爭中期,愛國將領馮玉祥到此考察軍事民情,呼叫公眾煥發抗戰,驅每日寇,收復失地,奮筆親書“還我國土”四個大字于一所學校的墻壁上。二萬五千里長征時,紅二、六軍團,九軍團等赤軍將士,在這里戰頑敵,征腐惡,奪路西進。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王震、羅炳輝、肖克等都留下了好漢的足跡。
鎮遠境內棲身著漢、苗、侗、土家、平民等多個民族,民族風情濃烈,民間習俗多樣侗族的“三月三”歌節,苗族的“六月六”吃新節,以及個民族共有的端午龍舟節,都是世代相傳、熱鬧不凡的萬人盛會。
鎮遠名特產甚多。天印綠茶、陳年道菜、青酒及民族刺繡品馳名遐邇。
現在鎮遠的交通已異常利便,湘黔鐵路和湘黔公路穿境而過。古鎮新城,不只是黔東南一帶的物質集散地,同時也是黔東南旅游交通關節。在它周圍,聞名景點密步:西有施秉縣和云臺山、黃平縣和飛云崖,北鄰梵凈山天然掩護區,南下可撫玩侗寨鼓樓、花橋、北上東行可游覽湖南張家界......舊日林則徐所述的“望之若無城”,早已成汗青掌故,鎮遠名揚八方,才更顯古城風范。
貴陽景點導游詞篇七
現在我們順山而下,便到了麒麟洞。它的得名是因為在麒麟洞內有一塊巨大的鐘乳石,非常象一頭麒麟。在麒麟洞旁的這個“水月庵”,曾關押過兩位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留下過許多故事。
好了,到了這里,黔靈山的主要景點都游過了,還有一些名勝古跡正在維護和修理中,希望各位朋友下次再來游玩!
貴陽黔靈公園導游詞2
各位團友,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貴州觀光旅游,我是你們此次貴州之行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段。貴州是一個山美水美的地方。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貴州”。
我們今天游覽的是黔靈山,大家都知道我們貴陽,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相傳有一位老和尚來到貴陽,發現在貴陽的某座山上,匯聚了大量的天地靈氣,于是老和尚來到這里倒栽了一棵松樹,結果,這棵松樹居然存活了,而且枝繁葉茂,證明了老和尚的話,這位老和尚就是有名的赤松和尚。于是他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寺廟,名曰“弘福寺”,意為弘揚佛法,造福天下。而這座匯聚了天地靈氣的靈山,則叫做“黔靈山”。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山就是黔靈山了,它由大羅嶺、象王嶺、白象嶺、檀山、杖缽峰、獅子臺、關刀巖、寶塔峰和北峰組成。現在的黔靈公園就是由黔靈山為主體,后又開辟了黔靈湖,動物園,麒麟洞,二壩和三嶺灣等景點。
在我的右手邊是索道,如果想先登上山頂可以從索道出發。如果想去看看大熊貓、孔雀、獅子老虎的游客,可以從三嶺灣、麒麟洞去參觀動物園。不過“玩山”的人,特別是朝山拜佛的.香客,大都沿著“九曲徑”慢慢爬上去。
現在我們腳下的九曲徑共有382級臺階,24個“之”字拐,因有9個大彎道而稱為“九曲徑”。沿著山道旁的石壁上,有許多石刻,從“第一山”、“黔靈勝境”到“南無阿彌陀佛”……引導人們走近佛門,感受“心既是佛”的境界。大家看,這里有一個巨大的“虎”字,這是清朝的石刻。
為什么在這佛山上會有“虎”字?大家都知道,虎是山中之王,以虎鎮山,還有什么妖魔鬼怪敢接近呢?于是,佛法弘揚,得一清凈之地。走到上面還有一個“吹螺壁”,一些奇妙的小洞遍布在石壁上,洞眼大小象手指一樣,如果用嘴貼著石壁可吹出海螺鳴叫的聲音,傳說吹響小洞,就能使人長壽。九曲徑的最后,還有一個泉亭,叫做洗缽池。
到了這里,我們就走完九曲徑了,各位游客,現在我的右手邊這幅大型石雕叫做“九龍浴佛”,它說的是釋迦磨尼誕生時,有九條龍吐水為他沐浴。左手邊就是弘福寺了。平時寺門只會開邊上的小門,大家知道為什么嗎?在佛教,這叫做山門,分別代表空門、無相門和無作門,如果中間的門開了,那就是遁入空門,出家當和尚了。
進入弘福寺,主要景點有鐘樓、藏經閣、說法堂等等。弘福寺是貴州最大的佛教寺廟。弘福寺的香火非常旺,這跟弘福寺的靈氣十足是分不開的。弘福寺是國務院對外開放的寺廟之一,也是貴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外有塔林,為弘福寺歷代祖師及僧人、居士的骨灰安葬處,有名可考者有赤松、參之、柏青、心月等,四周古木參天,景色優美。
來到1300米的象王嶺瞰鑄亭上,一眼望去,青山聳立的黔靈山,高樓林立的貴陽市全景經手眼底,朱德到此處游覽時還留下了“黔靈山上望貴陽,十年建設換新裝”的壯麗詩句。
貴陽景點導游詞篇八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小王。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陽明祠,位于市東扶風山麓,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此祠是為紀念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而建。 以后幾度重修,現為省、市兩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合院結構,主體建筑為享堂(大殿),堂前有“正氣亭”、“桂花廳”與兩側游廊相通。享堂正中,塑有王陽明先生漢白玉雕坐像。祠內殿廊相接,林木蔥蘢,清幽宜人,詩文碑刻甚多,文物薈萃,引人注目。
凡喜歡王明陽的人,已經是半個儒者。追尋陽明足跡的人,不能不來貴州。
頗有些武俠小說中的情景,陽明先生畢生所學,最終在隱居修煉中悟得精華,挾絕世武功,名震江湖。
當你步入撫風山陽明祠,立刻會被一種氣息包圍,這種氣息仿佛遠離都市,超越時空,宛如高天流云,浩渺煙波----仔細云感悟吧!
陽明祠,坐落在貴陽市區扶風山,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與相鄰的尹道真祠,扶風寺共同組成環境清幽、景色秀麗的扶風山風景區,清代西南巨儒鄭珍曾贊之為“插天一朵青芙蓉”。
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被貶謫為貴州龍場(今貴陽市修文縣)驛丞。在貴州三年中,他先后在修文龍崗書院和貴州文明書院講學。他逝世后,貴陽人為紀念他而修建該祠。祠內殿堂中,有王陽明先生漢白玉坐像,兩側為先生手書:“壯思風飛沖情云上,和光春靄爽氣秋高”木刻對聯、殿堂外碑廊有王明陽先生手書”《矯亭記》和家書文稿及燕服畫像。此外還有清代學者莫友芝、何紹基等人游覽祠堂題詠的詩文及捐資修建人員名冊石刻,是貴陽市現存的碑刻精華,也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