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陳忠實白鹿原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陳忠實白鹿原讀后感篇一
《白鹿原》小說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有著白鹿的神話,還有白狼的故事,顯得小說神秘感十足。傳說白鹿原的建立,白家女兒的出生,白嘉軒的寶地發掘,……朱先生的仙逝,無不白鹿的出現,那是幻想更是理想,因那白鹿身上有些百姓們美好的期許。
語言也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白嘉軒教育孩子說“世事就是倆字:福禍。倆字半邊一樣,半邊不一樣,就是說,倆字相互牽連著。就好比羅面的籮柜,咣當搖過去是福,咣當搖過來就是禍。”被受過教育的孝武點頭領會:“古書上‘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就說的這道理。”白嘉軒說:“咱沒多少文墨,沒有古人說得圓潤,理兒一樣。”文化差異很明顯,非常符合人物身份。朱先生的話“耕織傳家久,經書濟世長”“房是招牌地是累,攢下銀錢是催命鬼”,又懂禮儀“吃罷以后,姐夫口中嘬進一撮干茶葉,咀嚼良久又吐掉了,用以消除蘿卜的氣味,免得授課或與人談話時噴出異味來”,就是沒文化沒見識的鹿三也會教育孩子道“記住,無論到哪兒,無論跟誰說話,要想一句說一句,不準搶話說,沒規矩”。冷大夫與白鹿兩家結為親家時說“我是掛面調鹽——有言(鹽)在先”“好飯耐不得三頓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得住一輩子誦讀”。
說到東北三省被占,作者借鹿兆鵬之口說“太陽旗像一面鏡子插到中國東北,把中國政壇上大小政客的嘴臉都暴露無遺”“一個槽道拴不下兩匹叫驢,一窩蜂里容不得兩個蜂王”,還有“逮不住雀兒掏蛋,摘不下瓜來拔蔓”的俗話,“露水沒籽兒閑話沒影兒”等等,俚俗不輸道理,正應“話糙理不糙”。
小說又見風俗,精神方面喜歡看秦腔“三意社看秦腔名角宋得民的《滾釘板》”;物質方面建筑房屋“工匠們盡著自己最大的心力和技能雕飾圖案,一邊有白色的鶴,另一邊是白色的鹿。整個門樓只保留了原先的一件東西,就是刻著‘耕讀傳家’四字的玉石匾額。那是姐夫得中舉人那年,父親專意請他寫下的手跡。經過翻新以后,一座完整的四合院便以其惹人的雄姿穩穩地盤踞于白鹿村村巷里”。莊戶用語“十月行步不問路,麥子任人踩踏牲畜啃”,“冬走十里不明”,農家習俗“嘉軒殺了一頭豬,滿心歡喜地待承親朋鄉友”“晚飯白靈做下的是長面。長面象征長壽,象征交誼長久,常常只在過年過節,或新婚嫁娶,或為長者祝壽,或為新生嬰兒過滿月等喜慶活動中招待親朋友好。”這就使得鄉土氣息更見濃厚,“田野已經改換過另一種姿容,斑斕駁雜的秋天的色彩像羽毛一樣脫光褪盡蕩然無存了,河川里呈現出一種喧鬧之后的沉靜”“白嘉軒的兩個兒子也都起了學名,馬駒叫白孝文,騾駒叫白孝武,他們自然坐在里邊。鹿子霖的兩個兒子鹿兆鵬和鹿兆海也從神禾村轉回本村學堂。男人們無論有沒有子弟就學,卻一齊都參加了學堂開館典禮”。
掩卷之時一縷陽光透過窗兒,傳達出絲絲溫暖的氣息——天暖了,似見白鹿踏步遠方,游走白鹿原上!
陳忠實白鹿原讀后感篇二
約摸著17年暑假,酷暑難捱,利用幾天的午休時間在床上閱讀完了《白鹿原》。
那還是上公共課大學語文,16年春夏學期,那個燙著泡面形狀頭發的女老師推薦給我們的,當然少不了對這本鴻篇巨制的贊美,歷史大背景、社會變遷,十分值得品讀云云,并吐槽,由王全安執導,張雨綺扮演田小娥把《白鹿原》改編為電影,則將這部著作完全演繹成為田小娥和他的男人們的故事,簡直不要太低俗,完全把這部書的精髓丟棄了。
二次接觸《白鹿原》是17年春夏學期,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鶴蒞臨我校音樂廳開展講座時,提了一嘴,說今天在圖書館看到展欄上放著《白鹿原》,他告訴圖書管理員說應該把它放到最上面的架子上,因為的作者陳忠實老師仙逝了,并且對著這本書深深鞠了一躬。也許那時候起我更加堅定要讀一讀這本書了。
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一直都“封閉”在自己的象牙塔里,不通人情世故,不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這就導致我剛接觸到這本書,對于很多細節和人情往來都顯得無知和不求甚解,草草翻去了事,并且竟然因為里面對性的描述而感受到在這方面前所未有的沖擊,于是從閱覽室借來的《白鹿原》翻看到最后一頁就只記住了白嘉軒一下娶了好幾房太太、白孝文遏制不住地和女人交合、田小娥和黑娃床上撒歡等等,簡直是罪過!因為從語文老師介紹這本書時,我就認為,如果是我讀,一定會體會到作者對時代描寫的大格局,而不是微不足道的情情愛愛。
接觸豆瓣以后就迫不及待把《白鹿原》標為已讀,已讀說來簡單,草草翻看也叫已讀,仔細品讀也叫已讀。
重讀《白鹿原》得益于鑫鑫的榜樣作用。鑫鑫準備讀此書,也給我發來一份。后來聽鑫鑫津津樂道里面的情節,而我卻一臉茫然,實在不好意思明確自己讀過《白鹿原》,只說,哎,還是本科時候讀的呢,好多情節都忘了。是的,真的忘了,居然都忘記主人公白嘉軒是有兩個姐姐的。
打開此書,有熟悉的有陌生的,有電視劇里的情節也有聽鑫鑫分享的自己想象中的情節。因為對男女之事已經不再處于懵懂無知的狀態,因此,不再像以前踟躕于無法接受對性如此直白的描寫而看不到許多更有價值的事情,所以讀起來如高處流水般輕快順暢。
故事的主線從來沒有離開主人公白嘉軒,時間線從他的父輩開始,直至他的兒輩、孫輩。一頁頁翻閱著這本書,白嘉軒從孩子到成年到壯年再到遲暮,我仿佛感覺到他的年歲就在我滑動的指尖悄然流逝,是的,主人公在成長、老去,我也隨著他時喜時悲、時惱時靜,而我的時間也悄悄溜走了。
身為族長的白嘉軒一生遵循著自己以德報怨以正祛邪的生存法則。從鬧農協自己被迫穿上歧視性乃至侮辱性的服裝走街串巷接受唾罵,到祖宗祠堂被破壞攪亂,他都沒有憤懣不平、趁勢欺辱,而是本本分分敲鑼開會、修復祠堂。可他也不是老實疙瘩——不懂反抗、缺乏勇敢。從他信奉白鹿傳說大膽用好地換孬地,到傳遞雞毛信、組織村民反抗賦稅壓迫交農具無不體現了他的堅定和魄力。不僅如此,他還懂得籠絡人心,鹿三家從他父親那一代就在白家做長工,到他這一代仍是如此。因為百家從未虧待過鹿三一家,不因他們寄人籬下就克扣工資、打完糧以后總是先緊著給鹿三一家,也從不因為糧食收成不好就缺斤少兩。白嘉軒從父親那里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把鹿三當自家人待,當然,鹿三也是明白人,踏踏實實為白家操心賣力。這樣融洽的主仆關系實在難得。這其中當然少不了雙方對這份關系的維系,也得益于當時社會背景的下黃土高原上淳樸的民風。
被自己看著長大的黑娃下黑手,從此挺直的腰板佝僂不堪,黑娃甚至因為田小娥而試圖殺害自己,白嘉軒都沒有失去自己的風度,搭救身處囹圄的黑娃,在黑娃不再落草決心改過自新后寬容接納他來再拜祠堂。
自己一手栽培將來繼承族長一職的長子竟和破窯里的田小娥勾結在一起,不顧自己妻子和孩子的死活享受與田小娥的茍且,并且將分家后分得的房子賣給了鹿子霖。這種巨大的侮辱沒有壓垮這個男人,他平心靜氣,照理辦事,讓人挑不出一點毛病。而在等到鹿子霖身敗名裂的最好時機,他沒有幸災樂禍,反而出手搭救,因為他知道,鹿子霖知悉后自然不會繼續得意于自己在白孝文身上的杰作,對待心術不正的人,沒有比這更厲害的心理征服辦法了。
在我看來,白嘉軒就是一個渾身正氣并且大義當頭的人,人生的大起大落他都坦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是整本書中最為鮮活的一個角色,他是時代更迭給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百姓帶來改變的人物縮影,他告訴我們,光明磊落、大度豁達就是人生的標桿。
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是,人的生命簡直似草芥一般輕賤。在年久干旱的土地里,糧食顆粒無收,不說享受其他任何的歡愉,僅僅是填飽肚子就是擋在人面前的一件大事、要事。想想自己中午沒有吃完的那一兩米飯不禁想到了那句,浪費糧食可恥的標語。
本書給我帶來鮮明印象的是黑娃從土匪到保安團營長的轉變,一個粗獷的大字不識一個、對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的糙漢子,居然要向朱先生拜師學知識了。可見,人說到底還是向往那修身、修心的賢人圣者的方向,所以自古以來人人都對有文化的人存有幾分敬意和佩服。
本書最不能令我接受的就是白孝文因為田小娥而產生的轉變,也許一個人不要臉了以后能夠卸下很多包袱和壓力,不在意旁者的評頭論足。但是在白孝文快餓死在地頭里時也許醒悟了,人,還是要臉的,不要臉的人生有什么意義呢?這同樣也是自我的提問。
陳忠實白鹿原讀后感篇三
很榮幸,我見證了這樣一個傳奇!
我總是看不清他們的臉,卻感受著每個人的`氣息和脾氣。
我不愿意接受任何電影和電視劇的刻畫,因為只有樣貌模糊的他們是屬于我的,屬于我看到的白鹿原。
我對它把人性善惡暴露得淋漓盡致。和把言語表達地如此露骨感到驚嘆。
我像是親臨現場看著一代代人的興衰存亡,看著一個時代的變化萬千。
我原諒他們的丑惡,卻終究還是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白靈的革命愛情、兆海的誓言、白嘉軒的睿智、朱先生的未卜先知、黑娃的仗義、鹿三的忠誠,我會因為描述他們的一句話鼻子一酸,并總是自私地覺得那份美好也有我的一份。
跌宕有致的情節一次次帶領我進入下一個場景,每顆麥粒,每個碗筷,每張桌椅似乎都在我眼前,我聆聽并慶幸著,慶幸著我在,在見證一個傳奇。
我想快點知曉每個人的結局卻舍不得跳過一字一句,因為相比于結局我更在乎他們經歷了什么,我像期待我的下一刻一樣期待他們的下一秒,意猶未盡而不肯離去。
就在幾天前我還在想,我為什么要花時間讀小說?它可以讓我學到些什么?不過是一些人物演了一場不曾發生的戲。但現在卻驚奇的發現,人性、精神、處事態度、人生道理在一舉一動中由每個人教授給我,就像我大一時讀完《飄》后被scarlett的勇敢震撼一樣,一種超乎存在的精神直擊心靈并影響著我的一舉一動。
因而,我愿意相信他們存在過,相信故事發生過,就像相信愛情一樣得堅定。
其實我反反復復想要走近它,但每次都停留前幾章,而且沒有勇氣讀下去,因為在我看來它實在太長而且人物太多,我怕會忘記和混淆。而今讀完,卻發現每個人我都記得,并記憶深刻。若問我是否要再讀一遍,我會說不想,實情是不敢,因為怕半途而廢辜負我的他們。
知道自己讀的書太少,經常看不出一本書的好壞,說不出什么有深度的書評,更談不上有什么文學素養,甚至對自己說的話是否有邏輯也一無所知,卻想要單純的把現在的感受記下來,順便看看今后會不會覺得自己有一絲絲無知和矯情,但不管怎樣,我終究是從里面獲得了些什么并因此感到無比歡喜,至于是什么,便道不清說不明了。
致敬作者,致敬經典!
陳忠實白鹿原讀后感篇四
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陳忠實在這部四十多萬字的小說開篇引用了巴爾扎克的這句話,而在讀完《白鹿原》后,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此話的貼切,黃土塬上的一段歷史,借這部小說充分展現。
起篇的情節是神奇甚至有些荒誕的,配角冷先生借獨特詭異的治病方法、男一號白嘉軒借連娶七房女生的壯舉、關鍵人物朱先生借游學南方的奇趣經歷、故事主場景白鹿原借有關白鹿的神妙傳說閃亮登場,抓人,一下子將我拉進小說。
之后,作者著力描繪的便是原上人們的生活,家庭的紛爭、家族的爭斗、改朝換代的動蕩一一上演,人物眾多,事件繁雜,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征逐漸明晰,看這一段,我感覺是在觀賞一幅漸漸展開的塬上風情畫卷,但,作者的用意絕非如此簡單,在一個個故事的推進中,他已經將小說中的人物按信仰、按人生觀進行了自然的劃分,同樣出生在那片黃土塬上的人們,開始漸行漸遠。
清廷倒臺、軍閥混戰、民國建立、國共合作、合作破裂、兩黨相爭、抗日衛國、解放、文革,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將小說情節逐級推向高潮,故事的重點似乎也從老一代逐漸轉移到新一代的已經走出白鹿原的青年身上,他們或國或共、或由共變國、或由國變共、甚至由土匪變國又變共,起伏跌宕,好不熱鬧,其間有情愛、有親情、有義氣、有傳奇、有歷險、有機緣、有命運,有的東西太多,太重,重的讓我漸漸覺得托不動這32k的印本。
到了最后,這些走出黃土塬的人又以各自不一樣的方式回到了原上,或發達、或落魄、或存活、或死亡。白嘉軒老了獨眼了、鹿子霖瘋了死掉了,大劇落幕,戛然。
陳忠實白鹿原讀后感篇五
2024年2月15日:2024春節疫情期間在家讀完了三本書陳忠實的《白鹿原》,毛姆的《面紗》以及村上春樹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最近開始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不得不說這幾本都是很不錯的好書,推薦大家。每本書開始讀的時候都會覺得堅持讀完可能有點困難,但真正進入情節之后就會發現讀書的感覺真的挺好,當你進入一本書不管是做完飯,還是洗完衣物亦或是睡覺之前都可以拿起正在讀的書安靜的看會,因為已經進入情節繼續讀下去就很簡單,讀書可以讓在家待著的日子過得很充實。
讀完陳忠實的《白鹿原》有一些觸動,真是一本巨作呢,所以想來交一篇作業,哈哈。我自知不是寫東西的料,大家只能將就著看了。
首先不得不說這是一篇大氣磅礴的巨作,就像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一樣感覺都可以用偉大樸實的巨作來形容。《平凡的世界》是很多年前看的,印象里面就是覺得這是一部個很純凈的故事,而《白鹿原》確是雅俗共賞的,里面常有一些很污的描寫,不管是田小娥與三個男人的故事還是鹿子霖最后屎尿在褲管里結成黃蠟都讓人不忍細讀,但所有這些都不妨礙或者更加為《白鹿原》增添了一些深刻的東西。
《白鹿原》描述了從清末到民國到抗日再到建國一個長時間跨度的關中平原上普通百姓的故事,以白鹿兩家家族作風對子孫的影響,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展開細細道來,如同精彩的畫卷在眼前展開。
看書與追劇的不同之處在于你的想象不受編劇和美術的限制,看劇大多數時候只被精彩的情節所吸引,不能像看書那樣領悟一些細小的情節和人物。
比如那個時代一個木匠想要出師可能要花四五年的時間,前兩年只是給師傅家劈柴燒飯干粗活,等師傅真覺得你是自己人了才會開始教你手藝,但通常也會留一手的,因為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其實不需要很多的木匠,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
再比如主人白嘉軒再怎么一心一意的待自己長工的兒子黑娃,可在黑娃心底深處始終反感主人的腰板挺的太直了,因為身為下人也有自己的自尊,任何人都不想被可憐被施舍,都希望做主人。
所有這些心理的想法看書那才是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基本上我看過書的我就非常不愿意去看劇,因為它一定無法達到我們的期望。
白嘉軒作為族長,一向以寬厚仁義待人,他正直,以身作則,從不做虧心事,甚至做到了以德報怨。但為什么我卻從中看到了狹隘和頑固。
因為白家家風是耕讀持家,世代無心仕途。他的目光也從未跳出過這片平原。從他的三個兒子白孝文,白孝武和白孝義身上就能看到這一點。三個兒子的共同點就是從小接受嚴格的管束,或者說是被禮教綁架,做事循規蹈矩從不敢越雷池。
大兒子白孝文被設計引誘誤入歧途,誤入歧途之后的表現更能看出強壓之下培養出來的性格缺陷。他被田小娥引誘之后不被父親接受更不能被自己接受,自甘墮落成了無聲的反抗。白嘉軒曾全力培養試圖把這個大兒子培養成另外一個自己來擔當族長的大任,而白孝文卻選擇了賣房賣地拋妻棄子以自己父親最不齒的態度來反抗。
而當他再抓到一點點機會的時候又極盡卑鄙用盡手段的往上爬。白孝文在小說時間線的結尾好像是個勝利者,但是這樣的人放在現在社會不管是官場還是商場應該都是社會的毒瘤吧。
作為白家對立面的鹿家,也是原上的大家族,但當家人鹿子霖確是十足一個自私自利,貪財好色的小人,但他一心仕途,總想光宗耀祖,鹿家的兩個兒子不得不說是時代使命的接棒者,是真正的青年才俊。
難道是鹿子霖在孩子教育方面高于白嘉軒嗎,其實并沒有,鹿家的家訓一直是希望子孫能夠有人出人頭地,代代過著優越的生活,所以只要會讀書鹿子霖應該不會反對。幸運的鹿家兩個兒子鹿兆鵬和鹿兆海都是會讀書的吧,而且早早的去了城里讀書,開闊眼界,能夠接收到最新潮的教育理念。
同一類人的白靈也是一樣,因為走出了白鹿原而開始了自己無悔的一生。鹿兆鵬姓共鹿兆海姓國,有對錯嗎?我想沒有,他們都投身于自己的理想。
想來遠離故土也許才是更好的選擇。
陳忠實白鹿原讀后感篇六
看長篇小說看到最后,我總會很急躁,很想快點終結閱讀這本書的進程。讀到后頭,書前頭的許多內容我其實已經不太記得,只是把書里主要的沖突化為圖片和情景劇儲存在記憶深處。
白靈是迷人的,她是兆海心中永遠的女神和心靈深處的支柱,然而一切仿佛是注定的,年少時他們信仰相反,成熟后他們交換了信仰,仍是相反,大概這就是生活有趣的地方。很多時候你以為現在的這個人就是未來相濡以沫的人,你付出全部心血,甚至遍體鱗傷,最后現實生活告訴你,你倆不適合彼此,有意思。
田小娥的命運,牽扯著鹿三、鹿兆謙、鹿子霖的命運;仙草和白趙氏臨死也沒有實現自己的心愿;白孝文是一個讓人忍不住大聲唾罵、很不能用世上最殘酷的刑罰處死的人;鹿兆鵬膽大聰敏,有謀略有才干,他真正算得上是鹿家門里的狀元,白靈看上他,眼光真好。
朱先生,白嘉軒,冷先生,真正的老一輩,但各有各自老的方向。
朱白氏大概是那個年代女性的代表人物,她的典型事例是為丈夫朱先生剃頭和舉行葬禮的所作所為,意想不到的冷靜和大局觀。朱先生觀目識人,真牛!
縱觀如今的生活,離書中的環境和情形相距甚遠,可書中人物卻跟從未與世界脫節似的,那么清晰鮮活,好像某個鄰居、某個同事、某個家人甚至某個自己。
人哪……人哪……太難逃離世界……
陳忠實白鹿原讀后感篇七
讀《白鹿原》是斷斷續續的,前后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好幾次讀不下去,但堅持讀下去之后,便捧著書放不下了。
巴爾扎克說:“小說被以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一書講述了渭河平原上白鹿村兩戶人家三代人的故事。以此率領讀者走進那個時期、那座村莊、那些人的生活。或許是時期鑄“人物”,這些人在忠實先生筆下有了特殊的時期烙印。
族長——白嘉軒,六娶六喪,急壞了老父親,直至父親過世都未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多次失敗之后事情呈現了轉機——他在雪地里發現了“白鹿”,即白鹿原的“神獸”,相傳只需原上呈現這只鹿,一切的事情都會變好。但是,有趣的是白鹿呈現的地點恰恰是在他的對頭鹿子霖的地里,于是他立馬著手方案如何一步一步把這塊地置換到本人名下,這也是后文中老去的白嘉軒回憶本人終身后覺得獨一一件有愧于心的事兒。作者筆下的白嘉軒一直是一個腰板又硬又直的威嚴長者,辦學院、訂鄉約、盡仁義。哪怕看待傷害過本人或家人的人也能做到完整饒恕。因而,白鹿村之所以為仁義白鹿村有一半以上能夠歸功于他。同時,他也是幾個主要主人公中數次有時機但都主動防止入仕,盡量與動亂的社會堅持一定間隔的人物之一,除此之外,朱先生也算一位。
朱先生,白嘉軒的姐夫,也是原上被大家尊稱的神人,即便是誰都不信服的白嘉軒對他也是由衷地觀賞。以致于在朱先生去世后,白說道:“世上再也出不了這樣的好先生了。”他勸退20萬清兵、回絕為官、賑濟災民、掌管修縣志等等行為都為他的人格添加許多高尚的顏色。或許是理想生活中短少這樣的人,我眼中的朱先生是代表著對生活乃至世間萬物的一種美妙夢想或寄語,他潔凈純真,是人而非人。
鹿子霖,白鹿村鄉約,書中典型的背面人物。從文中得知白、鹿兩家得以發家的故事及不同的發家之路招致根基能否結實。心眼多、貪心、貪色、陷害別人,作者簡直把人性一切的弱點都集中在這一個人的身上。結局也是落個記憶喪失、生活無法自理、孤單地凍死在自家馬號里的下場。
白靈,具有女主屬性卻未攜帶女主光環。她是白嘉軒的小女兒,在她前面還有三位哥哥,因而白父看待這個女兒可謂是百般心疼,不舍打罵。在當時女娃無才便是德的年代,看待白靈提進來縣里上學且非去不可的請求,白父無法之下只能同意,從此與親人別離,踏上了反動的道路。說她具有女主屬性是她眼里有靈氣,頭腦有思想,是反動的先驅分子,還不測地取得了瑪麗蘇的愛情——與鹿子霖的兩個兒子,鹿兆鵬、鹿兆海,一段是初戀的苦澀與美妙,另一段是反動情感的升華。而未攜帶女主光環則是在土地反動期間的肅反行動中被小人畢政委用活埋的方式謀害。在整本書里,白靈算不上主角,但卻是讓我最喜歡又最心疼的一個角色。
田小娥,她的終身并不光榮,遭到一切人的辱罵,代表著封建社會里的糟粕。她沒有自我,出賣自我,依附男人,三番兩次選擇蛻化,與幾個男人的命運糾纏在一同。黑娃因她做了土匪,白孝文因她孤家寡人失去族長的位置,以至到要慘死的地步,鹿三在殺了她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被其鬼混附體,招致身體被拖垮。在田小娥的身上印證了一句話:“不幸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故事中的人物還有很多,懸壺濟世的冷先生,忠厚誠實的鹿三,多次投機生存的白孝文,反動先驅鹿兆鵬等等。每個人物的個性在時期背景下都被描寫地非常鮮明,故事架構也得以支撐。當你以上帝視角閱讀的時分,有那么一霎時你會覺得這些人和事就發作在本人身邊,你也是白鹿村的普通村民。
陳忠實白鹿原讀后感篇八
波瀾壯闊的一幅時代畫卷。
歷史證明,除了心志堅定到頑固的白嘉軒和活得似圣人般的朱先生這兩類人,人民都是盲目而易被鼓動的,而革命卻大部分恰恰是由此類人完成。可想而知,其中的混亂和血腥。
陳先生筆下的人物是如此血肉飽滿。
能堅守自己不變的能有幾人,世間多的是諸如白孝文這種識時務的,但白嘉軒就能這么堅持一輩子,即便被打折了也能看到那筆直的錚錚鐵骨。恪守祖訓,腳踏實地,不爭不搶。黑娃看到他的畏懼,未嘗不是一種自卑。
朱先生,一生洞察世事,也正是因此對人性、對變化有一種超脫常人的悲憫,才會閉門造書。在舊時代,大家本著尊師重道還能求得一方清寧;而到了后面卻被掘墳批評,真真是讓人牙顫!可見革命的初期啊,就是暴民盲目無知的一場鬧劇。
希望世界上多一些白嘉軒和朱先生,他們才是撐起民族不倒的骨架,沒有他們,就只有浮躁的一張皮相,底下盡埋著丑陋。
更有人性的復雜,讓人贊嘆。白孝文、黑娃的轉變,都是讓人猝不及防的,好人變壞,壞人變好,在陳老筆下,這些變化時而讓人扼腕長嘆,時而讓人拍案叫好,但一切都合情合理,可見功底。
真佩服那一輩的作家,真的沉淀了厚厚的經歷然后將其傾注為文字,每一筆下去都是人生的深刻感悟。